茯苓甘草汤组成用量_茯苓甘草汤组成用量多少克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茯苓甘草汤组成用量”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厥阴病方剂总结

2.健脾祛湿第一方——苓桂术甘汤

3.茯苓汤的茯苓汤(二

4.四饮的苓桂术甘汤方

5.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基本信息

6.伤寒论里治疗厥证的药方

茯苓甘草汤组成用量_茯苓甘草汤组成用量多少克

厥阴病方剂总结

       一、 乌梅丸

       药物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方证:

        1. 手足厥冷、心中烦狂。

        2. 呕吐、腹中痛。

        3. 腹泻、大便稀溏或泻下粘液。

        4. 口苦、目赤、小便黄。

        [现代应用)

        1, 寄生虫性疾病可使用本方,如胆道蛔虫症、蛔性肠梗阻、钩虫病等。

        2.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等疾病以腹痛、呕吐为主证时也可使用本方。

        3. 以慢性、顽固性腹泻为主证的疾病多见到本方证。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

        4、 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青光眼、翼状胬肉、美尼埃综合征、口疮、化脓性中耳炎等五官科疾病也有使用本方的时候。

        5. 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脑炎脑膜炎后遗症、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白癜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哮喘、肺炎、糖尿病、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失眠、多发性直肠息肉、妊娠恶阻、慢性盆腔炎、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痛经等都有见到本方证的机会

        二,当归四逆汤

        药物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 甘草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10g-30g)

        [方证]

        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 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3. 脉细,舌淡苔白。

        [现代应用)

        1、以末梢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疾病是本方的主治方向。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阳痿、红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皲裂、精索静脉曲张等;大动脉炎也可使用本方;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头晕,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冠心病也有使用本方的场合,临床不可忽视。

        2. 高血压头痛、脑外伤头痛、牙龈炎、三叉神经痛、消化性溃疡、肠痉挛、输尿管结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劳损、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等各种疼痛性疾病见有四肢末端发冷者。

        3. 还用于梅尼埃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怠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阴吹、缩阴症、腱鞘炎等疾病;另外,外感病初期、发热误汗后、月经期或同房时(后)感寒受凉。

        三、四逆汤方

        药物组成: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证]

        1. 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

        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

        等症者。

        [现代应用]

        1. 本方最常用于循环障碍性疾病,如急性心功能衰竭、心动过缓造成的脑

        动脉供血不足和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

        2.以消化道功能衰竭,下利清谷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

        炎、小儿秋季腹泻等;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见本方证。

        3. 其他方面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胃下垂、

        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等。

        四、瓜蒂散方

        药物组成:瓜蒂 赤小豆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匙,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也。

       方证: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五、茯苓甘草汤方

       药物组成: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主治: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现在代运用:胃胀气,胃水肿

        六、白头翁汤

        药物组成: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方证:

        1. 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 或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3. 舌红苔黄,脉数。

        [现代应用]

        1. 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

        道炎症。

        2. 对于结膜炎、淋菌性尿道炎、盆腔炎、痔疮、黄水疮、淋巴结核、癔病

        性震颤等

        七、小承气汤方

        药物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去皮尖)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纳大黄,再煮一二沸,去滓,分温二服,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方证:

        1.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溏)、小便数、谵语、潮热或无潮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煤来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呃逆或便秘患者。

        [现代应用]

        1, 传染性疾病,如急性黄疸性肝炎、乙型肝炎、菌痢、肠炎、肠伤寒、乙

        型脑炎、伤寒、副伤寒、出血热等。

        2.急胰症,如粘连性肠梗阻、小儿麻痹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产后麻

        痹、吐肠梗阻、手术后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胆结石、胆囊炎、小

        儿胆道蛔虫症、溃疡病穿孔、慢性胃扭转等。

        3. 其他如五官科的结膜炎,角膜炎、扁桃腺炎、舌炎、牙周脓肿等;脱肛、

        痔疮、过敏性紫癜、肾功能衰竭、肺心病、哮喘性支气管炎、食管炎、慢性胃炎、

        食物中毒等。

        八、栀子豉汤方

        药物组成: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方证: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现代运用:心烦,热郁胸膈

        九、紫参汤方

        药物组成: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方证: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

        现代运用:拉肚子的时候肚子痛,或者是胸口痛,治肝炎,治肝硬化,肠癌,冠心病,心脏病

        十、诃黎勒散方

        药物组成:诃黎勒十枚(煨)

        方证:久咳失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遗精,尿频等

        功效:敛肺,涩肠,下气。

健脾祛湿第一方——苓桂术甘汤

       目录 1 拼音 2 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苓五味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各家论述 8 桂苓五味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9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苓五味甘草汤 1 拼音

        guì líng wǔ wèi gān cǎo tāng

2 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别名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3 处方

        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4 功能主治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5 桂苓五味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方》卷一四○)、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6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

7 各家论述

        《金匮要略心典》服青龙已,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8 桂苓五味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①冲气上逆(《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陈某,女,4O岁,1979年10月26日来诊,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下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从少腹有气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腿软,步履困难,近1月来症状加重,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如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冲气上逆,治拟平冲降气,桂苓五甘汤主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剂,诸证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②气厥(癔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范某,女,60岁,每因生气出现脐下悸,惊恐气短,四肢发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时每日发作56次,历时半年余,西医诊断为癔病,苔薄白,脉滑数有力,辨证为气机逆乱,蒙蔽清窍,发为气厥。方用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剂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证悉平,继服24剂病告痊愈,随访无恙。

9 摘录

        《金匮》卷中

古籍中的桂苓五味甘草汤 《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咳嗽

        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

《高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治其冲气。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

《金匮玉函经二注》:[卷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论一首、脉证二十一条、方十九首

        。谓浮于面之阳。旋复在两股之阴。作热气也。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千金用二两外...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茯苓汤的茯苓汤(二

       健脾祛湿第一方——苓桂术甘汤

        世上流传祛湿的方子很多,但是最经典的还要说张仲景的苓桂术甘汤,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浮有沉,有升有降,有补有泄。

       组方: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做法:上述药方是一天的量,一次性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方解: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药性平和,药性下行,水湿从二便排出;桂枝发汗解表、散寒止痛,如阳光一样,气化水湿;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甘草的主要功效是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炙甘草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增强了补中益气的效果。如此一来,就能方便的除掉身体内的湿气。

四饮的苓桂术甘汤方

       )药物组成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大黄(锉,炒)半两,升麻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人参半两,葛根(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

       方剂主治心热,舌干烦躁。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基本信息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伤寒论里治疗厥证的药方

       别名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处方 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伤寒论》里治厥证的药方有十二个——

       1、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2、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3、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4、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6、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于前方内,加吴茱萸半升,生姜三两。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8、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一分

       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筋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讝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1、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芍药六铢天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顷,令尽。汗出愈。

       12、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好了,关于“茯苓甘草汤组成用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茯苓甘草汤组成用量”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