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生要强的上海人是什么梗?

2.在沈阳有哪些好吃的有特色的小店

3.黑龙江的人的习俗有哪些?

4.哈尔滨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

5.延吉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小鸡炖蘑菇生活时尚_小鸡炖蘑菇的做法

酒过两巡,大家都脸红脖子粗的吵吵着喝喝喝,勾肩搭背正准备“结拜”呢。忽然包间的门开了,几个服务员端着大盆就上来了,热气腾腾,肉香四溢。场面一下就会安静下来,大家都会盯着冒热气的大盆眼睛发直,服务员接着就开始报菜名:各位这是本店的招牌菜,红焖羊肉、西湖醋鱼、酱卤猪蹄……请各位慢用。桌上的残羹冷炙很快就被收拾干净,只剩这几个大盆“peng”的放在桌子上。一瞬间大家就仿佛刚才没吃饭一样,纷纷拿起筷子互相夹菜,“来来来,尝尝这家肘子特别好吃”、“你多吃点儿,这个菜你们南方没有”、“先吃先吃,一会儿咱哥俩再好好喝”……

这就是我眼中硬菜应该有的样子,它不是某种具体的菜,而是在硬菜上来的时候人们的反应,能证明这个菜够硬。所以你看请客吃硬菜是必须的,不是说必须多吃一口肉,而是要让客人觉得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压轴的是什么,菜不能停,酒不能断,喝好才是招待好,有肉才是高标准。再来说说到底什么是硬菜?

比如说排骨,你用调味料腌制好,裹上蛋液和淀粉,炸个两次再放入糖醋汁里好好的煮一会儿,一盘精致的糖醋小排,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好吃吗?当然好吃,可惜它不是硬菜。

但要是把排骨直接放在大铁锅里炖煮,土豆萝卜大豆角纷纷下锅,浓油酱赤的调个味,根本不用注意火候或者摆盘,熟了入味了就行。热热乎乎盛在一个大盆里,呼啦一下端上桌一放,那就是硬菜了。

所以我觉得,硬菜有一种特别的“粗糙感”,不是哪种类似于南方精致菜肴的特点,也不是有肉就行的。所谓硬菜,热量高,分量也必须得足够,而且一定要够“糙”,仿佛能够显出北方人不能输了气势的优点。谁管你步骤多复杂,调味多秘方,摆盘多精美,顶不过一盘扎扎实实的酱卤猪蹄来的实在。

一生要强的上海人是什么梗?

1.

一到休息日,大街上就热闹起来.

瞧,街道上,各类车辆川流不息,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有风驰电掣的小轿车,有急速飞奔的摩托车,有轻捷方便的电动车,还有悠然自得的自行车……我们犹如置身于车海之中.车辆还排起了队伍,组成了一幅长龙似的图案.

看, 街上人流如潮,笑容满面.年轻人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走在大街上.他们戴着MP3,听着音乐,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了起来.也有的年轻人在说说笑笑,街上一直回荡着他们的笑声.老年人拄着拐杖,静静地坐在长椅子上,沐浴着那温暖的阳光,真是舒服极了!孩子们蹦蹦跳跳的,特别贪吃,只要听到边上有人喊:“羊肉串!羊肉串!”,闻到那诱人的香味,就忍不住叫爸爸妈妈买一串,我也跟着要了一串呢!

听,汽车的喇叭声,商店里的音乐声,人们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首交响曲.

夜晚,这儿就更热闹了.汽车一辆接着一辆,车灯闪耀着,像天空中的一颗颗小星星.

啊!我真喜欢热闹的大街啊!

转眼间,2007年悄然过去,2008年的元旦喜洋洋地登场了.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节日的大街,呈现出一片祥和喜气的盛况.处处张灯结彩,欢声雷动,服装店、酒店更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小贩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极了.有一家新开张的超市,门口摆放着两个高大的花篮,地上铺着红地毯,开业大酬宾,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还有很多优惠活动,人们纷纷拥上去抢购呢!我们也去凑个热闹,可是早已被人挤得水泄不通. 节日之夜,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步行街上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来逛街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有欢声笑语的孩子,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有衣着时尚的年轻人,趁这日出来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还有携家带口的老年人,有说有笑. 在温州乐园里,人们玩得可起劲了.这里有我们喜欢的碰碰车、过山车,也有惊险刺激的激流勇进、蹦极!到处荡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

2.

每次圩日,都是最热闹的集市.

圩日的时候,街道和公路两旁鳞次栉比的楼房——百货店、水果店、服装店……街上和公路上的汽车在奔腾,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虽然是早晨8点钟,但是太阳早就已经把人们从各自的家里赶了出来.市场上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了.最热闹的集市要数菜市和猪肉市最为兴旺,新鲜的蔬菜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老板笑脸相迎,殷勤周到.顾客来来往往、喜笑颜开.猪肉市更显得热闹非凡.

我和妈妈在街上逛了逛,我一看,那里那么多人围着在干什么?我和妈妈走过去看.哦!原来是丢圈圈套东西的,那地上画有一条线,不能超过这条线,一元钱6个圈,套中可以拿回家去.那地上有许多漂亮的玻璃熊、盘子、花篮……有一个小女孩,她丢得可准了.6个圈套中了5个,周围的小朋友看了都夸她丢得真准.忽然,又传来了一声叫卖声,原来是卖冰糖葫芦的,有许多小朋友都抢着买,妈妈给我买了一串,我吃了一口,酸酸甜甜的,越吃越好吃.我和妈妈逛了很久.快到中午了,有的摆摊的人都收摊了,有的还在卖,我和妈妈高兴地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我想:市场越来越热闹了,这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更富裕了.

3.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每当想到春节,我便想起去年春节我和爸爸放鞭炮的情景. 记得年前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办年货,妈妈又是买菜又是联又是包饺子.我们小孩却不像大人那样忙.大年三十那天,妈妈让我和爸爸贴好了春联,爸爸忽然想起了忘记买鞭炮了.我们爷俩就决定一起下楼买鞭炮,来到卖鞭炮的摊位上,鞭炮的花样可真不少啊!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反正各种各样的鞭炮说也说不完.爸爸给我买了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又买了噼噼叭叭的鞭炮和冲天炮又叫二踢脚,还有五颜六色的礼花炮.走在路上,我就忍不住往地上扔了几个摔炮,摔炮摔在地上“”得响了起来,我感到好玩极了. 到了中午,我就听到震耳的鞭炮声.爸爸也拿出了我们买的鞭炮.点上火只听到鞭炮辟天开地的响了起来,整个楼层都回荡着鞭炮声.我躲在远处捂上耳朵,直到鞭炮声结束,我才敢走到近处看一看.接着,爸爸又拿出一个二踢脚,把它拿在手中,点上火只听到“嗖”的一声,二踢脚像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然后爆炸.我高兴得拍着手,难道真正的火箭就是这个原理发射上天的吗? 到了晚上,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天空中闪耀着五彩的礼花.我点燃了一个刺花炮,刺花炮“刺刺”的发出耀眼的火花.我把手舞动起来,刺花炮跟着我的手臂舞动,划出一个个闪亮的光环.接着,爸爸开始放最美丽的礼花炮.点上火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球从礼花炮的炮管中冲上天空,色彩斑斓美丽极了.快到最后的时候,只听到“嘭”的一声,从炮管后面冒出一股黑烟.我和妈妈吓了一大跳,只见爸爸的手和脸被熏的乌黑.我和妈妈看到爸爸这个样子,笑得前仰后合的.爸爸哭笑不得的说:“都是劣质炮惹得祸,以后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再卖劣质炮了!” 这个除夕我过的真得很快乐,这是我最快乐的春节了.

在沈阳有哪些好吃的有特色的小店

“一生要强的上海人”这个梗最近随着上海疫情被大家熟知,精致的上海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着自己作为上海人的体面和倔强。

这次疫情,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了解到一生要强的上海人是如何要强的?

一、即使做核酸也要仪式感满满

说到上海,脑海中就浮现出两个字:精致。据说上海人不管年纪大小,都会打扮精致干净出门。老爷子都是发蜡和牛仔裤,阿姨都是旗袍,不管什么时候腔调不能放下,也是一生要强的上海人的倔强。

下面我们可以看一看网友拍到的上海人的精致现场:

年轻的女人们打扮得精致时尚,争相斗艳。如果不是在上海,对很多人来说疫情期间根本没有心思来精心打扮,有些人只考虑到舒适直接穿着睡衣就跑出来做核酸。如果非要给上海人的这种坚持找个理由,那就是一生要强的上海人了。

二、不管疫情到了什么时候都想喝咖啡

最近由于疫情,上海市民居家隔离,一条热搜却一度挂到了最高位——“上海,我要买咖啡啊!”颇有些苦中作乐的意思。

对全国大多数人来说,喝咖啡依然算是一种洋派的小资行为,但在上海却不是,它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深深融化进了这座都市的文化传统之中。上海人爱喝咖啡,基本上每条街走几步就有一家咖啡馆,日常约咖啡已经成了上海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在疫情期间,上海人还是想尽办法要喝上咖啡,网友也开始谈论为什么连疫情都阻挡不了上海人喝咖啡,这其实也是上海人的要强之处。

三、上海人民的倔强,不吃老坛酸菜面是底线

近日,上海网友爆出一小伙在超市抢购泡面的照片,照片中小伙不管不顾旁边的各种粮食,却用三大塑料袋抢购近五十桶泡面,最难卖的小鸡炖蘑菇都抢完了,然而货架上的老坛酸菜面却一包没少。

疫情期间,蔬菜和水果以及生活物资没有那么方便,连方便面都被市民争相囤货。但是因为受到315晚会曝光酸菜的影响,老坛酸菜面的销量大受影响。但是在疫情严重的上海,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只有老坛酸菜齐整整地留在货架上,还是不得不承认上海人的要强。

每个城市都是自己的文化和底蕴,对于上海人我觉得还是很可爱的,希望上海这个城市早日战胜疫情。

黑龙江的人的习俗有哪些?

三合盛包子(北市,人民**院对过)

1. 在市东大智慧园旁边的胡同里,有一个叫七星园的炒拨鱼5.00一盘。还有要提前预定的,比如“莜面靠姥姥”10.00一屉。全是西安风味,很正宗。老板不爱笑,在西安工作多年。

2. 沈河区奉天街沈河八院边上的"贝贝鲜肥蚬子",味道巨爽,烤酸菜一绝,"锦上添花"牛肉特香,不过想去吃的话,得等上一会儿,到了饭口人真是太多了。

3. 鹏利广场附近小什字街有一家“宝发园”,特色四绝菜,号称“倾倒东北张少帅”,溜黄菜和煎丸子我很喜欢。溜黄菜就是鸡蛋糕上面浇汁,味道很浓,地道的东北味道,煎的丸子是面的,没有那么多肉,外焦里嫩,MM吃了也不怕胖。

4. 沈阳市妇婴医院旁边胡同里(往青年大街方向)有个熏肉大饼小店,以前在妇婴医院门口铁厅子里卖,现在搬到那里去的,素饼1元,肉饼2元,肉多的3元。我百吃不厌。

5. 原来在沃尔玛北边有一家新疆人开的小饭店,正宗的新疆烤全羊和囊,做的汤美极了,烤羊肉一元一大串,现搬到南面的胡同里去了。

6. 商业城东口,挨着地下过街通道往南边的胡同里,有好几家五元店,是同一个老板开的,特火,经济实惠,在当地挺有号的,老有人酒足饭饱后出来就说什么在沈阳我有号,其实就是一个骑倒骑驴的.那片治安不是很好。

7. 大西路和奉天街交汇处开了家“papa’s文化餐厅”是从长春过来的,韩式西餐,菜很有特色,环境适合情人,富有小资情调。

8. 老顺口酒家.在南塔街上距离文萃路口约30米.酒店有几分文化内涵(玻璃板的餐桌下常压有励志小品和抒情短文),菌菜不错.酒店有外卖,对南塔地区不收服务费。

9. 五爱市场西区老字号的“关东长乐包”,特别软,还不干,每次路过我都想吃,从中午一直到下午都要排队买,一元一个,猪肉馅,茴香馅,牛肉芹菜,萝卜馅,好吃,一般我吃2个就走不动了,207五爱街那站一过,整个车里都是大包子香。

10. 出了中街向西走600米左右到小西门,在胡同门口有一家叫“小毛头”爆米花,很值得一尝,他家的爆米花分白糖,巧克力,荔枝味,橘子味,哈密瓜味品种齐全,又香又脆.每天下班时间去买都要排队1个多小时。

11. 还有一个最新的,名字叫“鱼酷”,地点在沈河八院旁边的胡同里。他们家的老板原来是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大厨兼主管,现在下海自己干,特别有特色。推荐他家的红鳟鱼,金鳟鱼生鱼片,还有鱿鱼卷等!要条金尊鱼,38一斤,一斤的鱼切了四盘!爽啊。。。还有清酒10元一壶,别的菜味道也很是不错,爱吃生鱼片的朋友,可别错过!

12. 格林豪森后面的小胡同里面一家叫 "友好" 的店 ,最经典的就是<红烧肉敦鸡蛋>那叫一个绝,而且量大,价格便宜,格林豪森里面的住户都经常下楼来点餐外带的呐,他们家还有一个叫<什锦豆腐>的,也不知道豆腐怎么弄的,劲道的很~~真的很怀念啊。

13. 杜大胡子酸菜坛肉。在省加油站附近(新海韵边上)。5元一位。

14. 合肥土鸡店。在沈河区的八经街上(中国联通公司后身)。红烧肉、石牛尾、千岁爷豆腐、糖醋酥刀鱼、飘香牛柳^===,就是个好吃。

15. 小市羊汤,在五爱街“方知九品香”的边上(热闹路和奉天街的交叉口)。你就喝去吧,那才是味,而且是24小时营业。其他的小炒也很地道。真是好吃不贵。呵呵。

16. 西关回族聚居地, 金色时代楼下, 一个非常不显眼的小店“西关炖菜馆” 纯正的回民风味, 据说穆绥新, 马向东生前常去!!一家小店出售的炖肉米饭,10元一份.每天来这里吃肉的人踏破了门槛。清炖牛肉一绝,牛肉炖酸菜也很好吃。

17 金色时代对面回民胡同里,有一家王记饺子,三代了,门口有传人的照片,饺子馅大皮薄。

18 新省博东南,老电线厂对面的“不见不散”,是孙楠在沈阳开的分店,麻辣小龙虾和水煮鱼还是比较地的中等价位,食客较少,孙楠的粉丝们可以捧捧场哦。

哈尔滨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

黑龙江的主要习俗:

1、冰河上的渔猎

完达山脉延伸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的地方。这里,丰厚的山林、水产,滋养着一个只有四千人口,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顽强跋涉,并创造出独具北方渔猎文化特点的赫哲族。?

赫哲族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八岔、街津口民族乡,饶河县四排民族乡及佳木斯市郊的敖奇村。沿松花江入黑龙江再转向乌苏里江,一路既可领略北国的山水风光,又可尽情探寻和体会赫哲族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冰雪建筑

黑龙江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干燥,冬季平均气温零下15℃到零下30℃,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生存恐怕是其他地区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

在长期的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从竭尽全力开山凿洞抵御严寒到随心所欲利用冰雪制作冰灯、雪雕,东北人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征服自然的过程,并随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冰雪建筑文化。

东北的冰雪建筑是起始于地下的。东北的古代民族为了在寒风凛冽的冰天雪地中生存,“常为穴居,以深为贵。”用九节下到洞穴之中,在洞中生一火盆,周围铺着树枝、柴草或皮张来抵御风寒。但由于地下光和通风条件差,人们开始利用木材和一些毛草,从深地下走到浅地下乃至地面,赫哲族早期居住的“地窖”、 “马架子”就是此类过渡性住所。

3、冰雪饮食习俗

黑龙江的冬天是寒冷的,但寒冷的自然条件却极大地丰富了这里的冰雪食品,黑龙江的冰雪食品如油而不腻,清爽可口,晶莹剔透,营养丰富,独特的口味中蕴涵着北国冰雪洁白自然、刚劲漂洒的文化特质,是北方冰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冰果。有冻梨、冻柿子、冻苹果、冻海棠等,品种很多。

冻果中味道最美的要属冻梨。

冻梨外表黝黑,硬如铁蛋,一咬一道白印。吃冻梨要先把它放入凉水中暖,刚入水的梨还会在表皮上结一层厚厚的冰,但用不多时即可融化变软。化好的梨一咬一口水,酸甜津凉,吃后顿时感到身心为之一爽。特别酒后能吃上个冰梨,既解酒,又助消化。

东北地区早在辽代的契丹人(公元907-1125年)就有食冻梨的习惯。据庞文英《文晶杂录》记载,契丹人将已冻硬的梨“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

4、冬吃冰点

冬吃冰点是黑龙江人特有的偏好,走在街上,不时会看到头裹棉帽,身穿皮大衣,戴着棉手套,手持冰棍大快朵颐的人们,其神态之悠然,胃口之大,无不令人咋舌。

5、冻饺子?

春节前,家家都要通宵包很多饺子,放在室外冻起来。冻实的饺子,当当作响,互不粘连,把它们用大面袋装好,随吃随煮,百吃不厌。由于黑龙江家家都有一个室外的天然“大冰箱”,这样,一次辛苦,就可免除每日操劳做饭之苦。

6、冻豆腐

豆腐是东北冬季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将整板的鲜嫩豆腐,送到户外冻上即可。冻豆腐不同于鲜豆腐,内部呈蜂窝状,口味独特,与肉、鸡或各种蔬菜一起烧制,易于吸收汤的味道和营养,吃起来松软有滋昧,如南方的烤夫一样。

7、东北二人转表演

二人转亦称“蹦蹦”,产生并盛行于东北三省(黑、吉、辽),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它的唱腔高亢火爆,土香土色,乡音悦耳。

二人转真实反映了东北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风俗习惯,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的影响之深。?

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二人转的演出基本上是由一女(上装)、一男(下装)两个演员,有说有唱,分包赶角,叙述和表演故事情节,以“千军万马,就是咱俩”为突出特点。

伴奏乐器以板胡、二胡、唢呐(喇叭)、电子琴为主。表演讲究“唱、说、扮、舞”,说的是庄稼话,唱的是庄稼调儿,插科打诨,机智灵活,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代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

二人转的舞蹈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都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称奇。演员施展的手绢花、扇花、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等绝活儿更是技艺高超,独步艺苑。正是“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8、东北秧歌表演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延吉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哈尔滨,这座被称为?冰城夏都?的都市里,总有一捧热气腾腾的家乡味在等待你我疲累时的归来。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哈尔滨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尔滨的饮食文化习惯

 哈尔滨饮食分中餐、西餐两种。西餐不见于寻常百姓的家庭餐桌,但从副食店买一只面包,外加一根红肠,在街头或商场的一隅草草地将其吃掉,却大有人在,也不失为一种快餐形式。有著名的华梅和马迭尔西餐厅,经营俄式和法式菜肴。有许多朝鲜风味和回族风味的餐馆,属于广义的哈尔滨饮食文化,均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哈尔滨人大部分为山东移民的后代,山东人带来了齐鲁文化,包括鲁菜。又有土著的满洲饮食文化和部分俄罗斯饮食文化。三种饮食文化交汇、融合,逐

 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尔滨饮食文化。

 挂浆(熘)这种烹饪方法是鲁菜独有的。把切好的肉放在蛋清、淀粉和水的混合物中,抓一抓,放到油锅里炸。捞出来再浇以调好的热汁,或把炸好的肉放到热汁里炒一下。比较有名的菜有酥白肉、熘肉段。哈尔滨人用这种方法做出好吃的锅包肉,不见于鲁菜。又独出心裁地把蔬菜也放到油锅里炸,捞出来再炒,有烧茄子、地三鲜?把不同品种的蔬菜放在一起炒,也是哈尔滨人的发明,有新三鲜者,卷心菜(大头菜)、西红柿、尖椒三样一块炒。我见过有的人家还加进去鸡蛋、黄瓜,五样一起炒。更有把肉、各种蔬菜以及粉条、豆制品等放在一起炖,所谓?烂炖?。

 提起炖,那可是满族人的发明。满族早年以渔猎为生,住在野外,迁徙不定,烹饪器具只吊锅一种,自然只好炖了。有所谓的八大炖。北京人最认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也不错。土豆熬如果加进去五花三层的薄猪肉片、粉条、黄花菜,也相当不错。氽白肉(血肠)那是地道的满族菜。

 满族人素以养猪闻名,并视肥猪肉为上乘。把煮熟的猪肉切成薄片,码在盘子里,蘸蒜泥酱油吃,不同于蒙古人的扒肉。直到今天,那些保持了哈拉(氏族)?莫昆(家族)制度的满族屯仍以自肉、血肠为祭品以奉献于先祖。

 现在又发明出得莫利炖活鱼,又有鲶鱼炖茄子。把别的食品跟鱼一起炖,那食品往往带有鱼的鲜味。

 苏伯汤也是一种炖菜,是俄罗斯人的。牛肉、土豆、卷心菜(大头菜)、西红柿三样一块炖。剔除掉卷心菜和土豆,就是牛肉炖柿子。前述用西红柿炒卷心菜也是受了俄罗斯饮食文化的启示。还有土豆炖牛肉、酸黄瓜。酸黄瓜是地道的俄罗斯食品,一般凉着吃,哈尔滨餐馆近几年才有的酸黄瓜丝炒肉丝,是把俄罗斯文化的因子纳入中国文化的形式中。

 据研究:一种文化之发展、发达,由内部的发明创造之所引起的情况很少,绝大多数是文化传播的结果。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互化形成剐一种文化,往往要比原来任何一种都要发达。哈尔滨饮食文化之发达当作此解释。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河北省,为什么饮食文化如此贫乏?就是缺少异质文化的介入。

 现在哈尔滨有专门的炖菜馆,又有以经营氽白肉血肠为主的杀猪菜馆。还有粗粮馆,以经营大饼子咸鱼为特色。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现在都登上了大雅之堂。

 有为数不多的蒸菜馆,蒸菜当源于山东,蒸窝窝头、大包子,顺便把放在小盆里的菜、油、盐放在蒸屉上蒸。把整根茄子蒸熟,撕成条状,蘸蒜泥酱油吃。 把蒜泥和盐面放在茄子里,制成蒜茄子,是一种咸菜。哈尔滨的咸菜五花八门,是因为天冷的缘故。

 哈尔滨人吃蔬菜,喜欢生着吃,以利于更充分地吸收维生素。冬季漫长,一年中能吃到地产新鲜蔬菜的时间太短。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凉拌菜,像家常凉菜,好多种新鲜蔬菜,加上豆制品、粉丝放在一起拌,还有黄瓜拉皮。另一种是蘸酱菜。凉菜类中还有各种炝菜、熏酱菜。熏酱菜有的源于俄罗斯,有的源

 于齐鲁。酱骨架最有名,还有酱肠、肚、鸡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单拿出来酱。据说水晶肘子是省商学院食品系一位教授发明的。总之哈尔滨人喜欢吃现成的。摆家

 宴请客,大部分菜部是现成的,现炒的菜通常没有几种。我弄不明白哈尔滨天气这么冷,为什么人都喜欢吃凉的东西,包括喜欢喝冷饮。

 哈尔滨菜在口味上的特点是咸,也与天冷有关。东北农村家家都有一大缸自制的稀稀的酱,叫大酱。哈尔滨人只好从商店里买。除了蘸酱菜,大酱也用于烧菜,像酱扒茄子、酱炒蛋等。

 哈尔滨的饮食文化一如中国任何一个地域的饮食文化一样,分为主食和副食。主食又分米饭和面食两类。现在主要吃大米饭,过去有高粱米饭、大查子饭、小米饭、大黄米饭。黄米,未去壳前叫糜子,是地道满族的东西。

 面食以白面为主,也有玉米面、黄米面。黄米面或制成粘豆包、豆面卷子,也是地道的满族食品。

 面食中值得一提的是饺子。北京只有猪肉、韭菜、茴香三种馅,哈尔滨多达十几种,如酸菜馅、西红柿馅、黄瓜馅、青椒馅。山野菜馅、三鲜馅等。先前有著名的老都一处饺子馆,后起之秀有东方饺子王。据说东方饺子王在广州的一家分店生意特别火。

 哈尔滨人也喜欢吃面条。打卤面,有各种各样的卤。炝汤面,不同于南方的热汤面把汤和面分开来做,也源于满族迁徙不定的生活。又有面片、疙瘩汤。

哈尔滨的饮食文化特点

 哈尔滨为世所知是1896年至1903年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而兴起的。国际性商埠伴随着33个国家、16万余侨民的聚集,众口难调的滋味也迅速流汇于此,以各自独特的姿态呈现在达官贵人、平头百姓的餐桌,滋养着、影响着、延续着?哈尔滨这座城。

 相较于1954年在北京成立的?老莫西餐厅?,哈尔滨的俄式西餐更为悠久和传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都曾来哈尔滨尝过?俄式大菜?。

 俄式大菜中的代表当属红肠和大列巴。哈尔滨红肠来自俄罗斯,1913年由爱金宾斯传入中国,在哈尔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因其外表呈枣红色,被哈尔滨人称之为红肠。最早生产红肠的企业是?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也就是现在著名的?哈肉联?。

 大作家秦牧曾写道:?哈尔滨有三怪:第一怪,喝啤酒像灌溉;第二怪,自行车把朝外;第三怪,大列巴像锅盖。?大列巴之于哈尔滨,如同龙井之于杭州,烤鸭之于北京,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了一种融入到哈尔滨人骨髓里的文化。在面包香的哈尔滨城,一切因地理位置而留下冰冷印象的事物都显得那样温暖如家,回味绵长。

 哈尔滨是一座时尚之都,置身在汇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的中央大街上,栉比鳞次的商铺中,星点着华梅西餐厅、西格玛食府、露西亚咖啡西餐厅,每次品尝都像一次人生的升华,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在中央大街上,座落着中国最早的高加索西餐厅?塔道斯西餐厅百年余韵袅袅,世界著名歌王夏里亚宾、大提琴家夏皮罗,以及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的外交官,国内学林人士、大腕优伶、社会贤达曾是这座百年老店的座上宾。其招牌菜罐焖牛肉、罐羊、红菜汤、沙拉牛排等传统菜肴润泽着传统和时尚的哈尔滨人。

 除了传统的俄式西餐,沙皇味道十足的法式西餐也让哈尔滨人在进餐礼仪上显得优雅、高贵。法式西餐中,用料讲究,工艺复杂,吃法餐被认为是社交,因此礼节极多。想想多年前,远离故土的犹太人在秋林、马迭尔、米梁纠尔等老牌法式西餐厅中品尝美味,是否也有一股浓浓的乡愁蕴含其中,一如多年后,远离这片热土的你我,牵挂着家乡的味道。

 近代的哈尔滨是座移民城市,尤以山东、河北移民居多。随着阿城、拉林、双城周边地区京旗移垦的进行,京旗苏拉的大批进入,使得哈尔滨的餐饮多具京鲁风味。哈尔滨又是满族人的故乡,满族人的传统菜肴如涮火锅、杀猪菜等颇为流行。

 现代的哈尔滨,川粤菜系也蕴含其中,时尚茶餐厅、川派菜馆,甚至日韩料理、泰国、印度菜系,在哈尔滨都有舌尖上的体验,体现了多重饮食文化的融合,融合,正是哈尔滨

 城市历史沉淀的特点。哈尔滨亦在历史变迁中,见证着来往的熙攘世人,交换、包容着人世种种的苦辣酸甜。

看了哈尔滨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的人还看:

1. 巴马的饮食文化

2. 关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3. 桂林龙脊梯田有什么好吃的美食

4. 桂林各个景点的导游词5篇

5. 桂林导游词开场白大全

6. 浅谈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7. 广西有哪些水果

延吉是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城市,这个城市有许多美食,同时演技也是一个具有“松弛感”的城市。

延吉人民公园,烟集河畔,当地人三五成群随着朝鲜语歌曲跳舞,对热门景点越来越不感冒,想远离城市,去小地方“反向度”,找个地方躺几天,这些符合松弛感的旅行方式,你均能在延吉找到。

真不愧是东北美食之都。延吉是公认的东北美食之都,东北风情、朝鲜民族特色,以及日韩时尚的舶来品都在这里交融呈现。选择之丰富,吃一周不会重样。

到了这个美食之都,许多人会将吃冷面安排在第一站。

顺姬冷面,面汤里的冰碴子是延吉冷面的精髓,吃一口冰到头皮发麻,瞬间精神,这里是正宗冷面的发源地,味道十分出圈,面是现压的荞麦面,搭配牛肉、鸡蛋、西瓜和各种蔬菜,酸甜适口,冰冰凉凉的。

冷面份量十分大,一人险些吃不完。细而质韧的面条,边吃边用剪刀“咔嚓”剪断。当地人吃冷面时,还会搭配刚出锅的锅包肉。趁热把锅包肉泡在冷面的汤里,外皮冰凉,内里滚热,入口外酥里嫩。

锅包肉和冷面是黄金搭档。延吉人还常吃一道“辣炒海兔”,我这回也是头一次吃。初尝味道有点像鱿鱼,还误以为“海兔”是“小鱿鱼”的东北叫法。

辣炒海兔,令人食欲大涨。

但其实海兔是生活在浅海地的一种贝类,又称海蛞蝓。虽说是一种贝类,但它却属于软体动物家族,外壳已经退化,头带两个触角像兔子,长得挺别致。

当地菜品大多是辣的,火热软糯的鸡爪、蒸汽腾腾的部队锅、爽脆Q弹的辣炒海灵菇(其实就是章鱼吸盘),吃得人汗流浃背。这时候,再喝上一大口冰凉香醇的延边米酒,那真是无比舒坦。

小木屋酒屋。辣炒海灵菇是当地的特色下酒菜。

而对于不擅长吃辣的人,延吉也不会轻易将其劝退。去东北菜馆,点一份相貌平平的小鸡炖蘑菇,那味道可不一般。

蘑菇是吸收了天地灵气的蘑菇,鸡是吸收了浓郁蘑菇香气的本地大公鸡,汤汁更是充分萃取出了鸡与蘑菇的精髓。

林海雪缘铁锅炖,当地的常见食材一锅炖,掀起锅盖,热气腾腾。

乱炖是东北最为常见的烹饪方法,一边吃一边加热,让人吃得云里雾里,搭配这里特有的大白梨饮料,不一会就吃迷糊了。

但这里的老板也是真实诚,在点菜的时候他就会摁住你:够了,先吃完这一个菜再说吧。“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想体验最有特色的延吉生活,怎么能不逛菜市场?

早点摊位人头攒动,逛了几圈不知道吃什么,选择实在太多了。烟集河畔的东方水上市场,面积不大,但应有尽有,每天早上5点到8点是早市时间,想要体验一番,可不能赖床迟到。

如果你是泡菜爱好者,这里一定是你的“灵魂厨房”。当地人元气满满的一天也是在这里开启的。烟集河水缓缓流动,而一旁菜市场中的人也大都不紧不慢,排队吃早点,在这座泡菜天堂中游逛,仔细挑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山珍。

水上市场里最大的“表演项目”引人驻足,两位师傅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朝鲜族的师傅会现场制作传统小吃打糕。他们会用木槌反复敲打已蒸熟的糯米,再将其抓成一小份,蘸上黄豆面、白糖或红小豆馅儿,做成Q弹的小零嘴儿。

地道的朝鲜族风情。

延边是中国唯一一个朝鲜族自治州,全国43%的朝鲜族都生活在这里。

当地人能够熟练地在朝鲜语和中文之间无缝切换,上一秒还是韩国偶像剧,下一秒就是东北老铁的大碴子味,有点可爱。连街边的招牌标识也统一使用双语标注。如果你是在朝阳川国际机场降落,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为自己出国了的幻觉。

延吉朝阳川国际机场,朝鲜文、英文、日文三语同屏,有点出远门旅游的感觉了。走进百年部落景区,更是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朝鲜族生活。

当地人跳象帽舞,甩动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让人惊叹不已。

这里满眼都是青砖白墙的平房院落,简约而不失雅致。最老的房子屋主,是从朝鲜移民至此的商人朴如根,用长白山原木和瓦片,不带一根钉子,历时三年,修建完工。一路风雨,距今已有142年历史。

朝鲜族传统民居全是炕,即使是严冬,室内也能保持温暖。

换上柔软的丝绸长裙与短袄,变身成《大长今》里的角色;或是欣赏美妙的非遗舞蹈象帽舞,看舞者帽上的飘带旋转如风,变化出一个个耀眼彩环。朝鲜族人娴静与热情的一面,就在不同的场景中切换。

换上朝鲜族服饰走一走,柳树下、木桥上,别有一番韵味。韩剧同款美食,也是来延吉必打卡的项目。

比如烤肉店里那像砖头一样上桌的五花肉,肥瘦相间,它最终会在高温的加持下,生菜和蘸料的包裹下,演绎出完美的协奏曲。

吃肉真幸福。柳家园韩式烤肉店主打烤五花肉,烤得外焦里嫩。比如以一整只鸡为主角的参鸡汤,看似简单清淡,但其实鸡肚子里还包含有糯米、红枣、栗子等种种乾坤,用清甜之味直接勾起你的味蕾。

张师傅参鸡汤,药膳味浓郁,汤水清甜,鸡肉软嫩。酒饱饭足后,许多年轻人还会到延边大学门外的“韩语弹幕墙”打卡留念,双手插袋装不经意路过,或是牵手相拥秀恩爱,可以一下将氛围感拉满。

没有天花板的森林。

维柯曾在《新科学》说:“人类事物或制度的次第是这样的:首先是森林,接着就是茅棚,接着是村庄,然后是城市,最后是学院或者学校。”

森林,便是人类最初的底色。

本年度最流行的颜色,我提名治愈人心的绿色。到东北,当然要在没有天花板的长白山树林里悠闲地散步,感受内心的宁静与舒畅。

大自然是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在大自然面前,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长白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还有“长相守、到白头”的美好寓意。

即便是夏季,这里的平均气温也仅有15℃-25℃,非常适合避暑。到了冬天,这里又成了白雪皑皑一片。

据闻,长白山正处于世界滑雪黄金纬度之上,与阿尔卑斯山、洛基山并称世界三大粉雪基地,呈絮状的松散雪质是天然的滑雪胜地。当然,浅打一下雪仗也合适。

茂密的树木让长白山成为天然大氧吧。夏天进山,凉意袭来,深吸一口气,感觉每一个毛孔都打开了,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来这片森林,就是“洗肺”之旅。

绿渊潭,因岳桦阴翳、潭水碧绿深窘而得名。

世卫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不低于1000-1500个/立方厘米。我在绿渊潭看到环境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负氧离子浓度高达17563个/立方厘米,数据不会骗人,开始有点“醉氧”了。

这里的树木保护得极好,我们的导游略有自豪地说:“就算树自己倒下了,也不能砍伐带走。”

山脚的每一棵树都好像复制粘贴来的,细看却是个性十足,跟人类社会是一样的。

放眼望去,这里的每一棵树保持着最原始的模样,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绿色油画。从山脚到山顶2600多米的海拔高差,依据海拔变化依次形成:针阔叶林混交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苔原带四个植物垂直分布带,界限非常清晰。

乘坐景区的旅游车上山,一路惊叹植被的变化,地理课本上学到的海拔与植被的关系,在这里能直观感受到。窗外的树木慢慢变矮,绿意渐退,最后消失剩下一片片苔原在光秃秃的坡上,山路蜿蜒曲折,风呼呼吹,视线越来越模糊,这时山顶就到了。

长白山的植被变化,可见一斑。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长白山的天气变化多端,山脚朗朗晴天,山上可能乌云密布,人们来长白山都想一睹天池的容貌,但这完全要靠缘份。

所以,去长白山能看到天池的朋友们,你们真的很,是“天选之子”。

天池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决定运气攒够了再来一次。

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被16座山峰环绕,没有外流河注入,在天豁峰和龙门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长白山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

长白山瀑布形成了一条经久不衰的河流,这条河被叫做"乘槎河",又称“通天河”。

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书中说过:有这样一个社会,人们不再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和效益最大化,而是享受简约的生活方式。

不再终日奔波、蜗居在大城市,而是重新发现地方的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努力工作拼命挣钱、苦心钻营如何升迁,而是帮助他人、共享快乐、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延吉城区,水声潺潺,夜色渐浓,月亮缓缓升起,是一座令人放松的小城。从延吉到长白山,好吃且松弛,让人还想“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