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的来历和传说_汤圆的传说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汤圆的来历和传说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吃汤圆习俗的传说吃汤圆的传说有哪些
2.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和传说
吃汤圆习俗的传说吃汤圆的传说有哪些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主要吃食是元宵。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和传说
来历: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妻。
区别:
1、做法不同。元宵是滚出来的,馅儿切成小块,放在铺了一层江米面儿的柳条笸箩里,不断地筛滚,一边筛滚一边洒水,形成元宵。元宵只有甜的。汤圆是用糯米加水,连水带米用石磨磨,磨出的糯米粉沥干冷藏三四天,然后加水和成团,放几小时做外皮。?
2、饮食节日不同。元宵是元宵节的节日饮食。汤圆是南方人春节、初七、上元节(元宵节)的节日饮食,也是南方人招待从远方回家的家人、家庭聚餐的传统食品,其意义和北方的饺子相当。
元宵节是汉文帝确立的。
相传,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为保刘氏江山,刘襄起兵讨伐诸吕,平定战乱后,刘恒登基,称汉文帝,为了庆祝太平盛世,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日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元宵节的发展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自汉文帝下令正月十五京城里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和平以后,这天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唐朝时佛教大兴,正月十五这天人们要“燃灯供佛”,元宵张灯成为法定之事。
宋代从正月十四到十八民间都有燃灯活动,明朝的灯节持续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清朝元宵节只有三天,不过民间灯会更精致奇幻。
好了,关于“汤圆的来历和传说”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汤圆的来历和传说”,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